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b233.com/2014-08-22/102564141.html
文章摘要:经纬娱乐,但是脸却是没有什么变化嗡、难易二道他。
离开辽宁,在山海关告别东北,进入华北。接下来,我们途经了天津、黄骅、东营、淄博、泰安、曲阜和邹城。汽车行驶在燕赵大地和齐鲁大地上,内心感觉与在东北时截然不同。毕竟,这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,被誉为“母亲河”的黄河,在这片土地上四处流淌。
我们在东北的最后一站是丹东,能够在甲午年,亲临当时的战场,回忆那场令无数国人瞠目结舌的战争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其实,这一路上,在中国军队向日军打响第一枪的江桥,在日军首次踏上中国土地的九连城,在两国海军拼死厮杀的大东沟海域,我积累了更多的素材,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,而这一切,我想在9月18日那天,再写出来——那时我已回到北京,可以坐下来静心总结了。而眼下,每一篇记录都是在途中旅馆里仓促写成的,肯定非常粗浅。
途中蓝线部分,为本文所记录的行驶路段。
从丹东到山海关:闯关东。
丹东往西有条新建的高速公路,通往盘锦,这样一来,里程近了不少。以前数次来丹东,都是绕道沈阳,至少多跑300公里。事实上,盘锦一带的湿地景观同样很壮观,但秋季的色彩最为绚丽,所以,这次我们没有停车,在盘锦转上京哈高速,直奔山海关。
山海关是知名度极高的旅游地,每逢暑假,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前往这里以及附近的北戴河,近些年因为海滩上的经营愈加成熟,就连游客自己携带的折叠椅和太阳伞都不准使用,所以,对那里感兴趣的人,有所减少。昔日学校课本里讲述万里长城时,说的是东起山海关,西到嘉峪关,而实际上,明朝万里长城的东起点是辽东,而不是河北省与辽宁省分界线上的山海关。但是,山海关的地位并未因此下降。首先,它的景色非常壮观,关城北侧是燕山山脉,南侧是渤海,山海相连,长城从山上下来,经过一段平原,然后一头扑向大海。长城与大海拥抱的地方——老龙头,虽然是80年代以后才修复的建筑,并非历史原物,但气象万千,值得一看。
长城与大海拥抱的地方——老龙头。
其次,山海关是东北与华北的分界线。清朝初期,因为统治者来自关外,不允许汉人随意前往东北,而东北的原住民大量迁往中原,造成东北人烟日益稀少,清朝后期,禁令逐渐解除,河北人、山东人,成群结队前往东北谋生,毕竟,那里的土地极为肥沃,那里的水源极为充沛,那里的森林极为茂盛。人们把这一现象,称之为“闯关东”。
当河北人、山东人“闯关东”的时候,山西人沿着黄河往上走,跑到内蒙古一带经商、垦荒,史称“走西口”;福建人、广东人则乘船渡海,在异国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世界,这便是“下南洋”。如此大范围地迁移,原因之一是人口增加,生存压力便大。自雍正帝的摊丁入亩之后,中国人口开始激增,今日之很多忧愁的原因很简单,人太多。所以,当您每天为挤不上地铁发愁,时时抱怨买不起房子的时候,可曾想到,始作俑者是清朝的皇帝。
清兵入关时,爆发激战的地方:山海关北侧之九门口长城。
九门口长城的知名度比天下第一关要低一些。
英法联军的登陆处:大沽口。
过山海关,途经秦皇岛、北戴河,不久,我们离开京哈高速,转上沿海高速,顺着它,很快来到了渤海当中渤海湾的重镇:塘沽,这里是天津港的所在地。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,此地值得游览的,主要是大沽口炮台和洋货市场。其次,在大港客运站,坐船逛逛海港,欣赏欣赏来自五湖四海的万吨巨轮。塘沽的北面还有个北塘,那里有航空母舰可以观赏,还能乘渔船出海游玩。
天津是北京的门户,而大沽口是“津门之屏”。明代,大沽口开始设防,清代修炮台,最终构成以“威,镇,海,门,高”为主体的防御体系。不过,这些炮台并未能挡住西方人的军队,第二次鸦片战争时,英法联军攻破大沽口,登陆后进军北京,最终酿成火烧圆明园的悲剧。1900年,庚子国难之后,清政府在八国的胁迫下,被迫拆毁大沽口炮台中的绝大部分,目前仅有“海”字炮台等少量遗存。
大沽口炮台遗址,现在是个博物馆。
1860年,英法联军攻破炮台,进军北京。
炮台遗址往西约1公里多,目前是天津造船厂,历史上,这里是北洋水师的大沽船坞遗址。这个船坞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船舶修造厂,北洋水师的军舰曾在这里修理过,据说,在1886年,这里还造出中国第一艘潜水艇。大沽船坞同时也是个军工厂,生产过大炮、机关枪等军火。
炮台西侧1.5公里处的北洋水师船坞遗址。
北方曾有的繁荣:天津。
塘沽往西北不到1小时车程,便是天津。对于北京人来说,身边不远处的天津,似乎熟悉的很,仔细想想,却又道不出天津的所以然。同为滨海城市,天津不如上海、香港那样有诱惑力,这里有历史的原因,有地理的原因,更有人为的原因。
事实上,无论是上海,还是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,这一系列东方名城的出现,与天津一样,都是在远洋贸易的背景下诞生的。天津、上海与新加坡,这3个城市有着某种共性:西方人跨洋贸易的集散地、地处海滨、有河流与海相通。天津身边流淌着海河、上海则依偎着黄浦江、新加坡得益于新加坡河。
与上海、新加坡所不同的是,天津早在西方人跨洋贸易之前数百年,就已出现了城市,并形成了“物流”这一行当。这件事要归功于隋炀帝,是他下令开挖了大运河,天津则是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上重要的一站。590年前,明成祖曾乘船沿运河,数次来往于南北二京之间,此乃天子由津的地方,天津一词由此的来。
实际上,历史上的天津有两个,一个是本地人的天津,一个是外国人的天津。这两个天津之间,有着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界线,甚至完全可以认为是两个世界。打开天津地图,您会发现,在市区中部,有个由4条马路合围成的方框,这便是本地人的天津,4条马路分别是东马路、南马路、西马路和北马路,四个角分别叫东北角、东南角、西北角和西南角,这就是昔日天津城的所在。曾有段相声,说上级来电话,派人到东北角去采办货物,接电话的人粗心,少写个“角”字,结果害得采购人员去了东北。
天津五大道:以小洋楼为主要特色。
天津南门外一直往南,是一条笔直的南北主干道:南门外大街和卫津路,这条路的东侧一直延伸到海河,街道全部沿河流的走向构建,完全没有传统的棋盘格局。好多北京司机抱怨说天津路是斜的,不好认,容易迷路,指的就是这一区域。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是外国人的聚集地,正式发展成一定规模则是在租界时代。清末民初,这里按照国家分配,有英租界、法租界、意租界和日租界等,道路名称自然是西人所制定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名称全部更改,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用全国各地的地名,实际上,上海街道的名称也经历了这么一番更改过程。
100年前,在这个“外国人的天津”,各国、各地大批精英来到这里,开创他们的掏金事业。这些精英们带来的是技术与资本,他们造就了一个与西方贸易保持同步的天津。如今,解放路上的银行大厦、五大道的豪华住宅、劝业场一带的现代商业、鳞次栉比的豪华饭店,充分诠释了天津昔日的辉煌。曹禺先生的小说《雷雨》、《日出》,更为天津曾有的辉煌给于了佐证。遗憾是,天津后来的沉沦,人们淡忘了它的存在,在人们的脑海里,《日出》搬到上海去了,繁华的商业搬到香港去了,留给天津的,只剩下了包子、麻花和估衣街。
曹禺先生的故居。
梁启超先生的故居:饮冰室。
袁世凯旧居。
事实上,天津还是值得一逛的。比如,昔日的租界,有保存完好的各国建筑及大量的名人故居,前者以五大道、小白楼、西开教堂、解放北路、意租界和望海楼为主;后者则主要是梁启超故居、曹禺故居、李叔同故居、冯国璋故居,等等;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,是鞍山路上的静园——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,离开北京后,在这个幽雅的住宅里,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。
鞍山路上的静园,是溥仪在天津的居所之一。
现在,静园按原貌恢复,对外开放。
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,最终从这里前往了东北。
溥仪在天津过生日时的留影。
天津最有特色的街道,是解放北路,从解放桥到利顺德饭店这一段,非常值得仔细看看。这条路在清朝,是租界的中心,大街从北向南贯串着英、法、美、德四国租界。由于当时的建筑师都是西方人,他们从各自国家带来不同的建筑特色,所以,在解放北路上,能看到希腊式、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等各式建筑。它们的外型虽比不上上海外滩西式建筑的宏大,但造型普遍庄重严谨、典雅沉静。走在这条街上,会有一种恍惚间回到清末民初的感觉。
解放北路上有格式各样的西洋建筑。
天津西洋建筑的数量,并不逊色上海太多。
昔日的美国海军俱乐部。
这条街上的利顺德饭店,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饭店之一。开设在解放北路上的门,是饭店的原正门。大门做的非常优雅、漂亮,进门之后的大厅,让你有一种来到欧洲宫廷的感觉。饭店走廊的墙壁上,到处悬挂着曾下榻过这里的各界历史名人的照片,橱柜里则摆满了第一台电报机、第一台电话机等等诸多第一。一些重要客人下榻过的房间,不仅在门口有纪念牌,联络前台,还能进入参观。
利顺德饭店昔日的大门。
在利顺德饭店里,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。
城南范围,沿着卫津路走到八里台立交桥,这一带有水上公园、天塔,往东去还有天津博物馆、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。不过,最值得参观的,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。
此外还有美食,说到天津美食,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狗不理包子,最正宗的,是山东路77号的老店。“狗不理”是天津的津门三绝之一,创始人叫高贵友。据说他的父亲在不惑之年才得子,为求平安,取了“狗子”为乳名。高贵友长大后,在天津运河码头畔摆摊卖包子,由于生意红火,高贵友往往忙的顾不上招呼顾客,人们取笑他:“狗子卖包子,谁也不理。”日久天长,喊顺了嘴,演变成了狗不理。
山东路77号的狗不理老店。
津门三绝的另外两样是桂发祥麻花和耳朵眼炸糕,前者因店铺最早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,所以俗称十八街麻花。不过,十八街现在已经消失了;后者最早诞生于光绪年间,店主叫刘万春,店铺的正式字号是“增盛成”。地处估衣街附近,因毗邻窄小的耳朵眼胡同,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耳朵眼炸糕。后来,耳朵眼胡同在旧城改造中消失。
津门三绝之:十八街麻花。
天津虽说距离北京才100多公里,口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。天津人说话有音乐般的韵味,很有意思。比如,天津人把这里的“这”,发音为“界”。“这是什么”,用天津话一说,成了“界丝嘛”。此外,天津人喜欢对女性叫大姐,把男性叫大哥。这是一种习惯,不论实际年龄。
坐在海河边儿上的咖啡馆里,拿出一张纸,让女儿照着字面念,都念出来了,就会说地道的天津话了。怎么样,您也试试?
缩有移男的哎,晚生和剁了,马路丧哎,拦册,一拦哎,警册——要要零(110),册意停哎,银警嚓下来了:“泥赶骂?”
“赶骂?泥缩赶骂?达册回架。”
“泥知道我介四骂册嘛?你印字儿吗?看看,看看!”警嚓指着册丧“110” 标志给他看。
“印四吗?!”
“印四~!”
“至道介四嘛意思吗?”
“至道。”
“嘛意思?”
“意共里仪块义。”
翻译:
说有一男的,晚上喝多了,在马路上拦车。一拦呀,拦了辆警车,110,警车停了下来,警车下来了。
“你干什么呀?”
“干什么?你说干什么?我要打车回家。”
“你知道我这是什么车吗?认识字吗?你看看这。”警察指着警车上的110标志让他看。
“认识吗?”
“认识。”
“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?”
“知道。”
“什么意思呀?”
“每公里一块一。”